拿到那张紫色底片的瞬间,很多人都会先盯住中央那块蓝白亮斑,其实真正的看点是三件事:边界、均匀度、伴生现象。先把片子平行放在桌面,关掉顶灯,保证没有其他光源干扰,用肉眼沿着亮斑外围画一条虚拟线,线条连贯且呈锯齿状,往往提示进展期;边缘模糊像用水晕开一样,则多属稳定。接着观察蓝白区域内部的颜色是否均匀,如果像云朵一样深浅不一,多半伴有毛囊残留的小黑点,这些黑点正是复色的“种子”。最后把片子微微倾斜45度,看是否有淡色晕圈在亮斑外侧,一旦出现,就需要把这一两个月的自拍对比找出来,看看晕圈是不是新长出来的。
很多复查的朋友习惯把两张片子叠在一起看大小,其实更好的办法是把旧片子的边界画在透明胶片上,再叠在新片子上,只要边界重叠率达到八成,说明白斑没明显扩展;如果新片子的亮区完全包住旧边线,就得当心。为了拍照留存,可以把片子贴在白色瓷砖上,手机镜头离30厘米避免反光,再开启手机自带的网格线,横平竖直地比照。保存后把两张图放入同一个相册,命名时写上日期,以后回医院复诊,本院医生打开档案三秒就能判断阶段,比口头描述更高效。
有的人问,伍德灯下的荧光会不会因为洗澡、抹药变浅。答案是短时间的清洁不会明显影响,但若连续一周使用含维A酸或激素类外用品,角质层厚度改变会导致光线散射,荧光会略微变淡。所以检查前48小时停用任何刺激性外涂,只保留最基础的保湿剂即可。夜拍时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0℃,皮肤血流量降低,荧光也会稍暗,这时室温空调维持26℃左右比较保险。
纸质照片容易受潮发花,最好扫描成300dpi以上精度,存两份:一份放在手机加密相册,另一份传到自己常用的网盘,文件备注写上“白斑-年月日-部位”,后期追加范文时用同样命名,一眼可知。电子版保存时别加滤镜,原图最真实。若是热敏打印的小票图,建议回家里就立刻拍照高亮存档,热敏纸半年后字迹会褪去;实在没有扫描仪,可以把片子贴在透光的玻璃门窗上,背光拍照,效果也一样清楚。
复诊时把电子设备带进诊室,直接打开原图给本院医生看,比在暗袋里翻找纸质片子省时。医生经常会问:“最近有没有觉得边缘更亮?”这时你把旧图滑出来,两指放大对照,心里会更笃定。也别忽视报告角落那行“毛囊口色素岛分度”,它用0-3级标注,0代表完全没黑点,3级代表很多黑点,小黑点越多,后续复色潜力越大,这点你心里要有数。
最后补充一个小窍门:如果家里有小孩,片子又需要长期留存,选一张最清楚的图打印成6寸照片,封面压膜,既不怕折也不怕水,放在家庭病历夹里,十五年后拿出来依旧清晰。真遇到设备升级或搬家时,电子档还能同步更新,纸质片作为补充,这样无论在哪座城市生活,医生都能迅速掌握你的完整病程。